工程設計的最後革命 –BIM初談
- Nick Shih
- Apr 12, 2018
- 3 min read

還記得20多年前,工程設計公司就是人力消耗的最佳管道,當時一個十大建設(或十二大建設)的大案子,每天就要繪製超過100張A1圖紙。設計公司的繪圖室、營造商的細部繪圖組、建築師事務所的繪圖姐姐,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在繪圖桌前度過。當時的學校裡面都會有一間超級大間的繪圖教室供學生使用,學生每天抱著一大堆圖紙跟繪圖用具,擠著公車到學校畫圖,回家的時候還要不順路的繞到美術社補充用具耗材跟採購製作模型需要的材料,再大包小包的回家做模型。不過就20年,情況似乎已完全的不同,但為什麼呢?是什麼事情改變了已經最佳化過的一貫方法?要花多久時間改變?答案或許不用等很久就會知道…
19世紀以來,建築規模越來越大、建造速度越來越快、樓層越蓋越高;當東西有量產的需求時,就會有人開始想辦法突破原來方式的限制,從大到更大,快到更快;而迎面而來的最大問題,就是資訊越來越多且越來越複雜。為了有系統的減少處理步驟且降低時間成本,電腦資訊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一步接著一步的取代人力,嚴格來說,就是系統化。
大型工程設計一向都是很花時間的工作,有了系統化的工具,工程師跟設計師常常散佈在世界各地;工程設計勞務服務外包大國如:黎巴嫩、約旦、韓國、中國、印度等,時常需要透過網路來進行專案的合作。除了專案管理的制度上必須有很大改變外,設計方式及流程的改變也正在發生。BIM或許是大量資訊快速交流的一個解決方案,從各BIM程式都努力開發網路協作系統就可以看出端倪。不同的程式透過不同的權限模式、檔案連結、中央檔案模式等,來達成不同專業之間的同步作業。除了原來local端的協同作業,網路協同作業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如:Bentley ProjectWise、Autodesk A360( 或Vault)、Tekla Model Sharing、Graphisoft BIMcloud以及許多的網路空間所附帶的程式。
在台灣,講到BIM,大部分感興趣的都是業主或是一些經驗不足的熱血青年,特別是建築、結構方面的人。機械、電力、管路、工程管理等等的人呢?
哈哈!
也因為如此,BIM或類似BIM的程式在各專業間,開始分道揚鑣了。或者說,一直以來都沒有真正整合過。現在的工程專案,從規劃階段一直到真正開始使用之前,每一個階段都有著不同的學理、細節跟經驗,也代表有著許多的資訊分布在各階段,每一個資訊都是很多的數據或數值所組成,這些數據就是實際情況的一種紀錄,且與結果相關聯。如果善加整合利用這些資訊,不僅可以幫助專案的順利進行,還可以當作教育、研究、改善的資源。
最後,工程設計這20年的變化或許是一條必經之路,對全球工程設計的需求,也開拓出一條新的道路,大家的接受程度高或不高或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需要一些有心人的支持,才會升級到下一個階段。我不是在說BIM未來的趨勢會是什麼,或下一波紅起來的東西是什麼;但是,資訊的整合、各階段的連貫應用、人性化直觀的操作平台、無距離限制的資訊傳遞,或許會是工程設計未來發展的重要項目。
Comments